筑梦驿站 | 不作随风而行的“野草”,只为用心编织无价未来
9月7日由青岛市慈明慈善基金会组织多个筑梦驿站的50多名困境儿童走进新河指间大象博物馆及工艺品加工厂,提高孩子们对平度新河草编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了解,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,重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。

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人民薪火传承的生命记忆,也是社会创造力的精神源泉,不同的文明印记展现着不同的风俗、人文以及生命智慧。新河草编传承至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,新河镇上老一辈的人,家家户户都会编和勾。如今,新河草编产业已发展成为集乡土文化与时尚特征于一体的特色产业,在国际国内市场绽放异彩。

走进新河指间大象博物馆,一幅由草编艺术品组成的绚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,孩子们随着讲解员的脚步,了解了新河草编技艺四百余年的历史演变、“指间大象”品牌的文化来源、草编制作工艺、“指间技艺”如何成为“指间经济”等内容,领会到草编技艺跨越百年的独特魅力。


在博物馆里,孩子们还了解了不少平度其他特色非遗文化,如木版年画、剪纸、泥塑、民歌、柳腔等。“没想到我的家乡还有这么多民间技艺啊,来这之前我只见过家里人做眼睫毛,没想到草编、剪纸、木版年画才是真正的‘王者’。”6年级的小乐(化名)在参观后忍不住发出这样的赞叹。与小乐不同,洋洋的妈妈也是做草编工作的,学习之余洋洋妈妈也会教她如何做草编,因此洋洋(化名)对这些技术比较熟悉但她却在认真记录将所学内容记录到本子上。“以前我和妈妈只知道埋头做草编,从不知道这些草编背后的文化与知识,所以我想记下来等回去就可以讲给妈妈与妹妹听了,让她们也感受到非遗的骄傲。”


在接下来的行程中,孩子们来到当地的工艺品厂里。那些看似寻常的草绳,在传统草编手艺人手上捏揉翻折,化身一条条长“辫子”;“辫子”再经盘绕、缠结,变成草帽、提篮、挎包……这些充满巧思的草编制品,田野芬芳未褪尽,又身披时尚光彩。随后孩子们在手艺人的指导下亲手学习草编手法,当草绳在手指间来回穿梭摩擦时,好似穿越时空回到百年以前。




对于这次难得体验机会,孩子们学得极为用心,尽管有的孩子因为力气比较小,扭动草绳时比较费力;有的孩子因为不停穿草绳导致胳膊酸痛,但他们从没想过要放弃,而是坚定、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工艺品。随着一件件小篮子、小帽子…在孩子的手指间诞生,看到孩子们举着自己的“成就”向老师、同学炫耀时,这一刻幸福感具象化。






本次走近平度草编非遗技能活动,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公益参观,也是一场关于成长与励志的教育。孩子们不仅学会如何制作简单的草编,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体验与领悟,理解了小草的坚韧,在“一屈一伸”间可以编织万物。它让我们看到,即便身处困境也要有勇气面对;即使道路曲折,也要身怀希望。不作随风而行的“野草”,要有勇气通过改变与努力,做能提升自身价值的“草编”。
愿慈明的这份善意和温暖的光,能够照亮孩子前行之路,以大爱之心尽己之力发扬慈善,点亮生命的心灯,唤醒更多良善。
